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中欧法学院努力发挥“国内-海外联合培养”的优势,担当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使命,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欧洲法律学术、文化交流的坚固桥梁。此次推出“赴欧行记”系列栏目,源于中欧法学院双硕士研究生丰富多彩的欧洲求学之旅。他们深入欧洲,沉浸于国际法的专业学习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在紧张地学习之余,他们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欧洲的点滴,将自己在欧洲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化作一篇篇生动的记录。这些分享饱含着学子们真实的感悟与深刻的体验。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能让更多人了解中欧法学院学子的欧洲之行,感受他们在留学道路上矢志刻苦学习的人文风范、勇对困境昂扬的精神面貌、奋力创新创造的坚定步伐,为广大读者开启一扇了解欧洲学习生活以及中欧法学院办学成果的窗口。
作者简介
李思远,中欧法学院2023级双硕士,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赴德国汉堡大学学习。

2024年的深秋,我带着对中国政法大学校园的眷恋与对欧洲法学教育的好奇,踏上了前往德国汉堡大学的交流之旅。作为刑法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这次机会的珍贵:它不仅意味着学术视野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法律文化、生活哲学与自我成长的深度探索。六个月的时光里,我在易北河畔的晨雾中聆听课堂辩论,在哥特式图书馆的穹顶下研读法典,在跨越国界的旅行中触摸法律文明的脉络。这段经历如同一把钥匙,为我理解全球化时代法学精神开启了全新视角。
学术探索:在多元碰撞中重塑法学思维
授课的教授来自欧洲多所著名高校。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让我意识到法学不仅是条文堆砌,更是文化、历史与价值观的载体。除了理论讲授之外,学校还将同学们分为不同的研讨小组,在课后由专业的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案例教学,帮助理解课程内容。每周我们需要分析来自欧洲法院的真实判例,从跨国贸易争议到人身侵权纠纷,案件复杂度远超教科书范畴。这种将最新案例与传统法理对接的训练,使我在法教义学之外,开始关注社会学、经济学甚至伦理学的交叉影响。此外,在学习了欧盟的法律体系后,我首次以“他者”视角系统梳理中国法律体系。这种思考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中国法律体系的独特性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校园生活:慢节奏中的思想沉淀
汉堡大学主楼与易北河仅隔一条林荫道,河畔的Anleger Rabenstraße码头成了我的“第二自习室”。每天课后,我会带着书本和一杯黑咖啡坐在木栈道上,看货轮缓缓驶过水面,思考课堂上纠缠不清的法学命题。河风的凉意与咖啡的苦涩交融在一起,常让我在恍惚间产生顿悟。这种自然环境与学术思考的化学反应,是在北京快节奏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奢侈。
法学院所在的校区,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建筑教科书。新文艺复兴风格的主楼长廊里悬挂着法学巨擘的肖像,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地面投下光影;现代风格的法学图书馆则用钢结构与玻璃幕墙诠释着“透明司法”的理念。我尤其爱躺在楼前的斜坡草坪上,看学生们围成圆圈讨论——这种随时随地迸发的学术热情,构成了校园最生动的风景。
文化巡礼:从汉谟拉比法典到欧盟法院
课余时间,我还利用申根签证之便拜访了欧洲许多城市。在巴黎旅行时,我在卢浮宫西亚馆的玻璃展柜前伫立良久。当课本上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真实矗立眼前,那些楔形文字刻下的“以眼还眼”原则突然有了温度。我注意到法典第22条对建筑师责任的规定:“若房屋倒塌致主人死亡,建造者应被处以死刑”——这种结果责任主义与德国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理论”形成奇妙对话。跨越3800年的时空,人类对正义的求索始终未变,只是从神权宣示走向了理性论证。
租房困境:一场关于押金的“法律启蒙课”
初到汉堡时,租房成了我留学生活的第一道难关。汉堡的租房市场素以要求严苛著称,房源信息中夹杂着“冷租”“暖租”“Nebenkosten”等陌生术语,而德国房东对租客资质的审查近乎苛刻——需提供Schufa信用证明、收入担保、前房东推荐信等文件。经过两周的奔波,我最终找到一间合适的公寓。彼时我沉浸于找到栖身之所的喜悦,却忽略了许多必要的程序。退房时,房东以各种理由要求扣留我预交的押金。经过翻阅法律条文和据理力争,我顺利要回了一部分押金。这场押金风波,恰似一堂生动的比较法课程。当中国《民法典》强调“押金退还以合同约定为主”,德国却通过判例不断强化房东的实质权利——这种差异背后,体现了德国社会对“物权神圣性”的极致维护与中国租赁市场“承租人本位”思维的碰撞。或许正如黑格尔所言:“法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这场租房纠纷,让我在跨国法律实践中完成了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博弈的成长蜕变。
成长启示录:寻找法学的“第三维度”
这段交流经历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法学学习需要“第三维度”——超越国家与学科壁垒的融合视野。在汉堡,我学会了用比较法显微镜观察条文差异,用法社会学望远镜理解制度生成,更在旅行中触摸到法律文明的地质层理。当我在回国航班上回想这半年的经历时,法学的思维与易北河的波光、卢浮宫的石柱、海牙法庭的法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立体化的知识图谱。

这趟旅程带给我的不仅是法学知识的增长,更是对法律人使命的重塑——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成为那个既扎根本土又仰望星空,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变革的“摆渡人”。易北河的水声依旧在记忆深处流淌,而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图文:李思远 2023级双硕士
封面:李爽
助理编辑:贾梦欣 2024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马安娜 李爽
往期推荐:
2023级赴欧行记 | 01 王炜然:欧洲之行——从“小堡”到“小博”
2023级赴欧行记 | 02 韩中远:当时明月在
2023级赴欧行记 | 03 张玉馨:法律与文化的探索之旅
2023级赴欧行记 | 04 周雨露:流光溯影——欧洲留学札记
2023级赴欧行记 | 05 杨宽:跨越国界,邂逅知与行——一场法学与人生的欧洲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