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上午,本学期法社会学课程的第二次研讨课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明法楼412教室如期进行。为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郑永流教授的安排下,本次课程以观看学生自选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和观影后讨论为主。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女性主义小说的韩国电影。该片讲述1982年出生的三十多岁平凡女性金智英,某一天突然觉得自己的言行变得很像自己的妈妈和奶奶,之后在她的家庭中和她身边发生的故事。透过金智英的视角,影片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的困境展示给观众,引发后者对性别刻板印象、母职惩罚、职场性骚扰、家庭中的重男轻女等问题的思考。

图片《82年生的金智英》小说封面
观影结束后,郑永流教授询问大家的观影感悟,引发了同学们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梁嘉亮同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切入,提醒大家注意以下问题:本片中谁疯了?Ta是怎么疯的?Ta真的疯了吗?到底谁才疯了?他认为,大部分观众会赞同片中其他人物的观点,认为是本片的女主人公金智英得了产后抑郁或因自身承受能力不强而“疯”了。然而,金智英没有疯,她丝毫没有脱离社会强制为其安置的角色。相反,金智英在模仿她人说话的片段中,通过语气和神态的转换,达成了主体的超越——她是奶奶,她是妈妈——她说出了金智英所不能说的话。她通过这种“她人”的言说,叩问和挑拨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角色安置和生活情景。通过这种主体的超越,本片实际上表达了对影片中创造和维持刻板印象的大众的谴责。
梅倩同学从剧情出发,认为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刻画了金智英这一个女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也展示了她的朋友、姐姐、婆婆、妈妈、外婆、上司、老公公司女职员、育儿认识的其他母亲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性在现行社会体制下所遭受到的压迫和不公。同时,梅同学认为,金智英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的老公、支持她的母亲和愿意帮助她的女上司,这是其他女性难以遇到的。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金智英仍然是痛苦的、被禁锢的,这不得不令人为更层的女性感到担忧。
于泓源同学的观点是,对女性主义的分析不能跳脱出经济视角。正如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的,家庭中男性对经济问题的统治地位和女性对家务的无偿劳动造就了在家庭中的性别压迫问题。影片的结局终归是自由主义视角下的一种妥协,如果无法跳出资本主义的框架下来看待女性问题,或许影片中的现象永远无法在真实世界中得到解决。
陈彦希同学并不认为电影结局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反而欣赏它带给所有正处于这个阶段的“金智英”们以希望。这部影片之所以取名为《82年生的金智英》,就是因为韩国1982年出生的人有很多都取名叫金智英,它代表着大多数不受关注而又面临各方面压力的女性群体。影片中,有一只钢笔贯穿了整部电影,它代表着金智英对作家对工作的向往,她执着地向弟弟要了十年,弟弟都没有给她,她只好选择了放弃。在金智英最痛苦的时候,做出牺牲的是她的母亲,是千万个感同身受的金智英。这部影片可以引发男性群体的反思,但是最终能实际帮助这些女性的,只有她们自己。所以,结局的美好是必须留给她们的希望。
孙嘉奇同学为发言做了简略的总结。首先,他认为影片的真相是社会病了,而不是金智英病了。通过分析金智英的诸种主张,能够发现它们都没有溢出正当性的范畴;其次,他同意前述同学的看法,认为电影的结局美化了真实的生活情境。片中的金智英其实相对幸运,因为她拥有大贤这样体贴她的爱人,才避免了某种不幸,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男性并没有这种自觉,反而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再次,男女不平等的议题是一个普遍性议题,它不仅存在于东亚社会,也存在于各个国家。他强调,东亚被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所支配不是妇女没有获得解放的根本缘由。
课程最后,郑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认为,本片引发了同学们对女性不利境遇的成因以及解决路径的思考和辩论,激发了同学们对女性主义法学的兴趣,这有助于日后的研讨和学习。同时,郑老师也对同学们一周后关于“自由女性主义”的课堂展示表示了期待。
供图供稿:法社会学课程教学助理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2020级双硕士 王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