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杯”全国法科学生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是中国政法大学在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中首创、面向全国法科学生的综合性大奖赛。“中欧杯”大奖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要,为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成长提供一个寓人才培养于全英文法科赛事的开放平台。“第三届‘中欧杯’获奖选手分享”系列,将讲述获奖选手的涉外法治人才成长故事,展现比赛风采。
作者简介
金睿祺,2025年5月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四年级学生,第三届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杯”优秀涉外法治人才一等奖获奖者。

在大三那年,我初次了解到“中欧杯”全国法科学生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但由于在外交换及其他原因未能报名参赛。时值毕业之际,我总想挑战一些曾经错过的遗憾。因此这次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在每一个比赛环节,我都有很多收获,也算是圆了自己一个小小的心愿。总的来说,我最大的收获是:想做什么,那就规划好去做,它可能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但是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总会到达目的地。正如不断规划这个比赛,从一个列在我to-do-list中的一个项目,到最后完全出乎意料地站上领奖台,正是提前规划、跬步千里让我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小心愿,也成功地获得了一些毕业旅行经费。以下我将分享在各比赛环节中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多的部分。
线上比赛
首先,在线下赛前我们需要提交线上的一个演讲视频。在这个视频里,我们需要对某个概念做出简单易懂的解释,面向可能无法学背景的观众。鉴于概念通常较为宏观且视频形式互动性有限,我在内容设计上做出了两点针对性调整:第一,从一个比较小的角度入手介绍概念,同时构建清楚的逻辑框架。例如,在介绍“precedent”(先例)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从“precedent”的定义入手,从定义的三个层次介绍什么是“precedent”,同时穿插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价值取向对其效力的影响,从而尽可能由浅入深地介绍这个概念。第二,采取一些小细节增加视频的交互性,例如视频开头我就引用美国几十年前的经典案例对当今判决的影响引入话题,最后我又留下参考资料、视频供观众进一步探究。我想这两个要点可能是使得我的视频得以顺利晋级的主要因素,当然,也离不开对这个法律概念精简、准确的分析和介绍。
线下比赛
线下赛阶段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赛程的紧凑和艰辛。说实话,在这次的比赛中,我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个环节,一方面是因为奖励丰厚,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挑战自己的极限,检验自己能否以及如何在极其紧凑的赛程中坚持下去,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这样的赛程设计本身就在挑战和磨炼我们的体力、心力和意志力,我很开心自己能够坚持到底。
除了紧凑的赛程,不得不提的就是别出心裁的环节设计。接下来将逐一分享:
第一个环节:模拟企业合规(client advisory)
在该环节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首先,赛题极具实践性,完全模拟律师在真实场景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且具有深度分析的空间;其次,我在解决这一实践性问题时(无论是最开始让自己快速熟悉陌生领域,还是接着深入研究相关案件的细节,以及要结合各种商业、法律、甚至政策因素考量客户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刻地感受到跨国贸易的复杂性;最后,我需要思考如何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框架回答客户的问题。在较为靠前的步骤中,我认为自己的能力在之前模拟法庭和类似的研究类法科竞赛中已经得到了磨炼,能够快速熟悉并深入研究法律问题。然而,这次我遇到的更大的难题主要集中在较为靠后的步骤,也即如何结合各个要素、用简洁的语言给客户提供意见。比如,在我拿到的案件分析中,涉及一个极其“法律”的问题,是否需要和客户阐述法律层面的分析。如果是的话,应如何用简洁、易懂的语言阐述、以及应该重点阐述哪一方面?如果不是的话,在提供实操性的建议时,又如何在不阐述深奥法律的前提下,把需要客户提供的文件的理由说得清楚明白呢?当然,这些问题直到今日也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但我认为提出问题本身就已经有意义。
第二个环节:模拟涉外谈判(negotiation)
此环节高度模拟真实谈判场景,我有幸获得评委“This is the negotiation that is mostly like the real one in the real world”(这就是一个最接近现实真实情况的谈判)的评价。整个环节我印象非常深刻,时至今日仍然历历在目。在开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包括阅读谈判技巧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快速入门、整理常见合同的谈判要点、厘清谈判的核心逻辑和实操方法。以上三点帮助我在拿到赛题前就已在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框架,以便后续分析实操问题。然而,我也在拿到赛题之后遇到了困难——例如我对于赛题中的一些信息如何解读产生了困惑。但是,得益于一起讨论的组员集思广益,我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获得了多种剖析问题的视角。

因此,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阅读赛题、找出自己无法理解或理解不足之处,通过讨论减少自己的思维盲区。同时,应该明确谈判中的核心要点、应对对方提出不同方案的相应对策、谈判目标以及谈判筹码。只有明确要点、搭建框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随便妥协且明白自己的底线何在。谈判过程中,对方很愿意给我方提供一些优厚的条件,这使得整个谈判进程十分流畅,也让我领悟了谈判中最重要的并非据理力争或是不断祈求,而是尽快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最后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谈判结果。当然,这也可能与我自愿做独立谈判有关,我可以、也必须很快地衡量利弊、决定取舍、做决策,使得我们的谈判进程进展地更加顺畅。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提醒自己,在没有同伴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的思维盲区也是更大的,要在长期拉力战中一直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是一件需要不断锻炼的事情。最后的启发来自于一位评委,她指出双方在谈判中所提供和接受的一些条件在现实中并不会发生,这来自于选手对一些法律概念在现实中的操作仍不熟悉。这提醒我应当在关注概念本身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第三个环节:涉外法律英语演讲(legal presentation)
金睿祺参加涉外法律英语演讲比赛
在这个环节中,我印象最深的点不是如何去解读分析、检索相关的信息,而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题目会再次出现在线下赛的流程中。当时我有两个疑惑:第一,之前的线上赛就是对一个概念做剖析,那么这一重复环节的设置用意何在?第二,以“实践”著称的中欧杯,为何会设置一个“看似”并不实务、实践的环节呢?于是,在第一天大概21点发布晋级名单后,我没有着急检索、研究、分析拿到的题目,而是在刚睡醒后吃了点东西,给朋友家人打电话一起讨论了我的疑惑,然后骑着单车在校园里兜风理清思绪。在交流了以上疑惑后,我明白了这一环节设置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我也同时明晰了我的演讲应该如何进行,流程大概就是:明确框架、搜索内容、划分主要内容和补充内容、整理资料填入框架、完善细节、润色讲述逻辑、背稿子。要注意的是,因为我们只有从晚上21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或者10点的时间,因此严格的时间管理是极其重要的。比如我会严格规定凌晨2点前必须检索完资料,凌晨3点前必须写完稿子上床睡觉,第二天早上提前2个小时起床背稿子,剩余时间机动背稿,不安排任何其他任务以免干扰备赛等等。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事情大概是自我感觉没有回答好问题,觉得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心里满是失落,但最终在宣布晋级名单时第一个听到自己名字时的释然感吧!

第四个环节:模拟商事仲裁庭(moot arbitration)
对于这个环节,我印象最深的是需要在2个小时内读完赛题、分析法律问题并需要完整陈述7分钟。对此,我的策略是:首先立足事实层面,用最快的时间熟悉一遍事实、第二遍仔细阅读,并与同伴一起梳理事实细节,带着事实细节研究法律问题。在法律层面,首先找到最相关的法条、解读要件,并明白其中的关键分析点,结合事实明确关键的争议焦点,针对争议焦点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论证逻辑。最后,如有时间可以考虑对方可能的论点并加以反驳。对我来说这个环节是极具挑战的,原因在于我是第一个发言的,且是先发言的程序方,因此在时间把控上我必须更加严格,我建议只写要点,在脑中构建好论证逻辑即可,否则完全写出稿件可能会花费较多时间。
金睿祺参加模拟商事仲裁庭比赛
总而言之,全程比赛我印象最深的大抵是同伴的优秀、主办方的无微不至、评委的认真和题目的精心策划。此外,我也学习到重要的一课:无论表现如何,都不应提前气馁或消耗情绪;另一方面,我意识到自我评估可能存在偏差,需学会从评委和他人角度审视自身表现。

最后,非常感谢中欧杯给我留下宝贵的两天回忆,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磨炼自己,也希望中欧杯越办越好,为更多优秀的法学学子提供同台竞争、互相学习的宝贵机会,有缘再见。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立艳为优秀涉外法治人才一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文字:金睿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校对/助理编辑:陈嘉敏 2025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李晓露、马安娜
往期推荐:
第三届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杯”全国法科学生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公告(第1号)
初赛赛题公布丨第三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公告(第2号)
特邀法学院公布丨第三届“中欧杯”涉外法治人才大奖赛公告(第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