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新闻通讯 - 正文

【上海高院】现场风采丨“十佳青年”胡双:一名执行法官的双重可能性

胡双,中欧法学院2012级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5年7月毕业,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及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二科副科长、二级法官。

编者按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第五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揭晓暨风采展示活动,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上海法院青年干警的良好精神风貌。活动现场揭晓了第五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和上海法院“十佳青年”提名。“上海高院”微信公众号将对“十佳青年”和“十佳青年”提名获得者的现场风采进行逐一展示。

一名执行法官的双重可能性

(现场演讲实录)

我是胡双——名字中的“双”,源于父母对我“好事成双”的期许,仿佛命运给了我双重可能性。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执行法官,是不是也有双重可能性?

我碰到了这样一个案子,在我们法院背负巨额债务的被执行人,却“摇身一变”作为申请人在其他法院领走了300余万元案款。确实,作为执行法官,我们很难实时知晓被执行人是否正在其他法院领取案款,也很难实时查明领款人是否在他案中还有欠债未还。这,成了执行中的痛点。

图片

两年前,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执行法官,我能有什么样的可能性?一个个不眠之夜,反复打磨业务规则,历经三次嵌入论证,我申报的应用场景终于上线。在法院准备发放案款时,场景将实时碰撞和推送数据,如果领款人属于另案被执行人,则发出预警提示核实案款是否可以直接向其发放。这道“预警”的微光,穿透了系统间的壁垒,照亮了曾经的数据盲区,上线仅一年已闪烁上千次!5亿余元执行款被及时拦截,有效提升了执行到位率,也为后续执行场景的研发“破冰探路”。

图片

小伙伴问我,是什么支撑你如此热情地参与数字法院建设?我想正是源于一代代执行前辈们传承下来的这踏踏实实的“四千”精神:连续几个周末,在黄浦江边的大平层,我蹲守拖欠工程款的失信人,当场执行到位160万余元,用雷霆执行让他明白农民工的钱绝不能欠;天未亮的凌晨,在废弃的仓库,我让被执行人在24小时内交付出偷偷转移的2000余瓶高档红酒,守护住了申请执行企业经营的“生命线”;零下15℃的冬日,在千里外的内蒙古,我在地窖中截获即将卖出的上百吨土豆,为申请人带回全部执行款。从僵局到破局,我深知,执行法官的“可能性”,就藏在无数个“再”字里——“再打个电话”“再跑次现场调查”“再探索一个更优执行方案”“再靠前一步的社会治理”,以及背后“再多一些的执行调研”

图片

作为一名90后中层副职,我深感荣幸,在上海法院提供的广阔舞台上,淬炼本领、砥砺担当!

图片

我是胡双,在卷宗与代码间,在传统与创新中,实现一名执行法官的“双重可能性”。

排版:蒋吉鹏 2025级双硕士

助理编辑:陈嘉敏 2025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马安娜


本文转自上海高院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EctF-yNlQ_r5kGx0pPw7w?scene=25&sessionid=1995776987#wechat_redirect